超越心流-不可理论
超越心流-不可理论
2022年6月9日 下午 5:55
49分钟3秒
关键词
游戏 乐趣 现实 理论 心理学 痛苦 平衡 时刻 人生 焦虑 不确定性 精神分析 电子游戏 自我实现 自由主义 心理状态 精神能量 动作操作
文字记录
宝婷 00:00
您正在收听,不可理论。我是宝婷这期节目,我想聊一聊心流也就是 flow 这个话题。心流这个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齐克森米哈赖提出的一个概念,他描述的是一种当一个人全神贯注地投入一件事情的时候,他的全部的精神能量都专注于实现这个目标,心灵状态达到了一种最纯粹的最优化的最忘我的状态。米哈里切克森米哈赖的这个概念现在被应用于很多很多个领域,大概被归类为一种积极心理学,跟人的这种快乐以及人生的意义是息息相关的。米哈里给他的心流这本书起的一个副标题叫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叫最优体验心理学到底什么是最优体验?或者说说大一点什么是幸福?它定义起来真的非常难对吧?所以这个其实也是我想做这期节目的一个出发点。
宝婷 01:02
那么米哈里自己对幸福的描述是说,也许有些人认为生命中最美好的最幸福的最快乐的时刻发生于心里,毫无牵挂,完全放松。然后你的感知感官非常敏锐的这样一个时刻,但他觉得不是。他觉得最优体验发生在好比说一个水手紧握着掌控风帆的绳索,然后任凭海风吹拂他的发丝,感受着船只坡浪前行的愉悦。在这个时候其实达到了某种和谐,就是船帆刮的风还有海,还有这个水手,它们一起产生了和谐的共鸣。
宝婷 01:44
心流它看起来虽然是一种非常自然的不费吹灰之力的状态,但是实际上它非常消耗你的注意力,只要你一走神儿,可能立刻就脱离那个心流的状态了。在一些特定的活动里面,必须要经过大量的训练,然后达到这项活动所需要的技巧,然后才能进入这项活动的心流。比如说在音乐里面,心流被叫做 in the group 从字面意思来说,你可以想象一个非常老练的爵士乐手,它随心所欲地让音乐从它的指尖流淌,让乐器与它融为一体。
宝婷 02:23
这个词其实已经是英文里一个非常常用的表达,不仅可以用来表达音乐演奏的非常出色,你融入音乐起舞的那种状态,在一般意义下它也可以用来表达非常在状态表现得非常好,或者是非常享受玩得很开心的意思。
那么在体育运动里面,其实也有一个词叫做 in the zone 谷爱凌之前在纽约时报发了一个可能有很多人都已经看过的文章,叫我承认我爱上了恐惧,他在那篇文章里面就写了他 in the zoom 的这种体验。谷爱凌,您的这篇文章也有一个中文版,在中文版里面,in the zone 被翻译成了化镜
他在文章里面写了他的带引号的恐惧,包含着丰富的感官体验,里面有兴奋,有不确定性,也有压力。他会 visualize 就是他在脑海里面不断地非常具象化地去想象自己做的那个动作。然后他是这么写的,想象结束后的那一刹那,堵在我胸口的疙瘩终于扑腾着舒展开来,就像化简成迭的那著名的蜕变终章。
宝婷 03:34
随着肾上腺素而来的兴奋,就是我真正热爱和沉迷的东西,对安稳完成动作的自信,以及对即将到来的未知体验的兴奋。这两者之间那种摇摇欲坠的平衡让我欲罢不能。我听说这种状态被称为化境。去年秋天,当我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完成前空翻两周、加转体四周的女性滑雪运动员时,我的确进入了那样的状态。我觉得这里面她提到的最有趣的一点就是这个摇摇欲坠的平衡它有两端,一端是你的预期,对于谷爱凌来说,就是它不断去预想在自己脑海里面具象化那种高难度的动作的完成。而另一端就是现实你实际的表现到底能不能把你想的这个事情变成真正的现实,哪怕是像谷爱凌这样的,就是在她的领域里面,她的技术已经达到顶尖的这样一个人依然是不可能去跨越这个鸿沟,有十足的把握去完全抗拒它的随机性的。所以我想这个鸿沟应该是一种最神秘又最崇高的所在,它或许正是心流存在的一个前提。